看完《宇宙探索编辑部》,我总忍不住将唐志军对“外星文明”的执念,与自己作为咨询单位造价员的日常重叠。他举着破旧的摄影机追逐缥缈的外星信号,而我们握着鼠标在密密麻麻的清单里核对数字;他为一张模糊的“外星残骸”照片奔赴山野,我们为一份结算资料里几分钱的差额反复演算。本质上,我们都是在各自的坐标系里,执着寻找“确定性”的追“星”人。
造价员的工作,似乎永远与“琐碎”和“精确”绑定。编制预算清单时,要像唐志军整理宇宙观测笔记一样,把每一项工程内容拆解、归类,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型号,大到一栋楼的混凝土用量,都不能有丝毫遗漏。就像唐志军坚信“外星文明一定存在”,我们也坚信“每一个清单子目都该有它精准的位置”,毕竟漏掉一项,后续的造价就可能像偏离轨道的卫星,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组价的过程,更像一场与“未知”的博弈,恰如唐志军在西南山野里遭遇的种种意外。你以为根据定额就能算出准确价格,可市场材料价格像多变的星空,昨天还稳定的钢筋价,今天就可能因为政策、运输等因素浮动;你以为套取的子目万无一失,却可能忽略了施工工艺的特殊要求,就像唐志军没料到驴会吃掉他的“外星信号接收器”。那些突如其来的变量,总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成果,一遍遍地调整、核对,直到组出最贴合实际的价格。
核查结算资料时,我们又成了“较真”的唐志军。面对施工方送来的厚厚一叠资料,要逐页翻看、逐项核对,寻找其中的“破绽”:是不是有重复报量的项目?是不是有未施工却虚报的内容?就像唐志军对着模糊的录像带反复播放,试图找到外星生物的痕迹,我们也对着结算书里的数字反复演算,哪怕是几分钱的差额,也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所在。这份“较真”,在外人看来或许枯燥甚至“轴”,但只有我们知道,这是对委托方负责,也是对自己职业的敬畏,就像唐志军从未放弃对宇宙真相的追寻,我们也从未放弃对“精准造价”的坚守。
至于日常的打印、出报告,更像是追“星”路上的“后勤保障”。唐志军需要摄影机、望远镜来记录探索的痕迹,我们则需要将核对好的预算、结算成果,变成一份份清晰、规范的报告。打印时要注意格式的统一,装订时要确保页码的准确,每一份报告都是我们工作的“成果证明”,就像唐志军最终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文字,那是对过往努力的总结,也是对下一次“探索”的铺垫。
电影的最后,唐志军没有找到外星文明,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与自己和解。而我们这些造价员,或许一辈子都不会遇到“惊天动地”的项目,只是在日复一日的清单、组价、结算里重复着相似的工作。但就像唐志军说的“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我们在每一份精准的预算里,在每一次严谨的结算中,为工程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这份在平凡里坚守“精确”的执着,不也是一种属于造价人的“奇迹”吗?
原来,无论是追逐遥远的星辰,还是守护眼前的清单,只要心怀热爱与坚守,每一个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人,都能成为自己世界里的“探索家”。
工程三部 孙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