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秋行叩问三十五岁的未来
信息发布:希格玛工程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量:24      

霜降刚过不久,背着我的双肩包一切从简,从写字楼密集的城市降落在婺源的秋阳里。微信群里还不时弹出工作消息,百度网盘里躺着修改了不知道多少版的工作文件 —— 三十五岁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雾,把曾经清晰的职业路径裹得模糊难辨。我想在这深秋的古村落里寻一处开阔地,也想在斑斓的秋景中,听清自己心底对未来的声音。  

初见篁岭:晒秋人家藏着的 “困境”

抵达篁岭时,晨光刚好漫过马头墙。沿着青石板路往山顶的晒秋台走,家家户户的晒架上铺满了色彩:红的辣椒串像一串串小灯笼,黄的玉米棒堆成小山,橙的南瓜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连晒匾里的稻谷都透着金黄的暖意。我举起手机,想捕捉这 “中国最美晒秋地” 的热闹,可镜头里的画面却总有些沉重 —— 就像我此刻的工作,明明身边满是忙碌的节奏,却总怕下一个瓶颈。

一位系着蓝布围裙的阿姨正在自家晒台前翻晒辣椒,见我对着晒架发呆,笑着递来一个刚摘的橘子:“小伙子,尝尝咱篁岭的蜜橘,甜着呢!这晒秋啊,每年秋天都得忙乎,今年天旱,橘子结得少,可该晒的粮、该晾的菜,一样都不能少。” 我接过橘子,指尖触到果皮的微凉,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果然,有些晒架上的作物比往年稀疏,可阿姨脸上却没有丝毫焦虑,反而哼着小调,仔细地把辣椒摆得整齐。我按下快门,定格下这满是烟火气的晒秋场景 —— 原来有些坚持,从不是一路顺遂,而是在困境里,依然愿意把日子过出滋味。

站在篁岭的晒秋台,脚下是层层叠叠的古村落,远处是云雾缭绕的青山,晒秋的色彩在秋阳下格外鲜亮。我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职场时的模样,那时总觉得三十五岁该有 “安稳局”,可如今站在这个节点上才发现,职场哪有什么永恒的安稳?就像这晒秋,看似年年相似,却每年都要应对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收成,可只要用心经营,总能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告别汪口:俞氏宗祠许下的 “憧憬”

离开婺源的前一天,我去了汪口。这是个依水而建的古村落,村口的俞氏宗祠气势恢宏,雕梁画栋上刻着百年前的故事,祠堂前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倒映着蓝天和白云。我沿着祠堂旁的河边步道慢慢走,看见几位老人坐在祠堂门口的石阶上,聊着家常,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在俞氏宗祠的祈福角,我买了一块木质的祈福牌,写下 “愿三十五岁的自己,能像婺源的秋一样,在沉淀中积蓄力量,在变化中寻找希望”。把祈福牌挂在挂满红绳的木架上时,一阵风吹来,红绳带着祈福牌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我的期待。我拿出手机,拍下这满是期许的祈福角,也拍下远处倒映在河水里的俞氏宗祠 —— 这画面里,有我对未来的憧憬,也有我对自己的鼓励。

返程的飞机上,我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篁岭的晒秋、汪口的宗祠,还有那些脸上带着平和笑容的当地人。原来这趟婺源之行,我不仅拍下了秋的美景,更找到了面对工作困境的勇气。三十五岁的迷茫并不可怕,它只是提醒我们,该停下匆忙的脚步,看看身边的风景,听听自己内心对未来的渴望。

窗外的云层渐渐散去,阳光透过舷窗洒在脸上。我知道,此刻的我已经不一样了。就像婺源的秋,经历了春夏的生长,才能沉淀出这般斑斓的色彩;三十五岁的我,经历了职场的起伏,也一定会在未来的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新方向。


工程四部 杨超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