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早有耳闻,她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尽管身患多种顽疾,却始终坚守在校园的阵地,常常超负荷地工作。
前段时间我看了《我本是高山》,这是一部很真实很感人的电影,根据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以可亲可敬的张桂梅校长殚精竭虑地辅导、督促、陪伴第一届女高学生直到高考结束的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了一些学生和老师们的经历,所有的角色共同构筑起了女高从无到有、帮助众多贫困山区的女孩子走出山区的感人故事。“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誓词,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
影片中的张桂梅从未登上那座眺望远方的山上,反而两次同“溪流”同框。“高山”是指这些女学生们,不仅她们来自高山、住在高山,也是张桂梅对于女校学生们的一种期盼;而张桂梅校长是“溪流”,一直舒缓地浸润着“高山”们,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带来润泽。
影片讲的是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的感人故事。2008年华坪女中迎来了第一个开学季。因为是在山区,经济条件有限,学校根本不具备开学条件,不仅没有大门和操场,就连教学楼都还没有完全竣工,更不用说校园地面的硬化了。一场大雨,楼道里全是水,院子里全是泥。用电更没有安全保障,开学典礼时电闸突然短路起火,麦克风不能用了,把来参加典礼的领导都给气跑了。但张桂梅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们学习,坚持如期开学。三年来,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张桂梅校长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山里的女孩们考上了大学,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张桂梅老师让大山的女孩们脚下有路、眼前有光。“读书,是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大山阻断了人们看外面精彩世界的视野,隔绝了与外面丰富世界的联系,将人紧紧囚困在山间沟壑里,让人处于认知的底层和社会的下层”,张老师如是说,她用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们的追梦之路。19年来,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让1645名贫困女孩迈向了大学之路,实现了华丽转身,她用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不忘本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课。张老师的行为和事迹不仅仅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光辉形象,更多的是用坚定的信仰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使命,用深沉的爱诠释了一位党员教师的本色,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位党员追梦人的担当,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四有党员好老师的标杆和旗帜。
在最穷困的小地方却存在着最顽强的生命力,诠释了生命真正的价值。考上大学就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最质朴的信念让青春燃烧出最大的光芒,点亮了这里每家每户和每个山庄,这是一种真正的星星之火。另一个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他们离我们也是2000多公里,在他们爬出大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爬进大山。“我本是高山”让很多自认为“本不是高山”的人坚定信念,树立信仰,坚持不懈。
电影最后查询高考分数的情节让我感触最深。老师们紧张地按着手机,当查到好成绩时便激动地大叫起来。而张桂梅老师此时正走在大山里,和卢老师一起等着一个叫山英的女孩的成绩。当山对面提着灯笼的山英听到自己考上大学的喊声时,她激动地哭了,她想起了姐姐山月。山月成绩优异,却因为家境贫困父亲又重男轻女,为了给哥哥娶媳妇,被迫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家暴男人,最后被丈夫打死了,想到这里山英百感交集地对着山谷大喊:“姐姐,我考上大学了,我真的考上大学了!”山月和山英两姐妹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偏远山区人们思想的愚昧和经济的落后,更揭示了山区女孩命运的悲惨。所以读书才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于是,张桂梅老师倾其所有带她们走上了读书之路。她是最伟大的.教育工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山要攀登,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影片中的张校长和女孩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渴望。张校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坚定的信念,就能够改变世界,改变命运。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有感触,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只要坚持不懈的付出努力,就能够创造奇迹,改变命运。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信自己的能力,勇往直前,攀登自己的高山。
工程一部 王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