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信息发布:希格玛工程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5-04-21       浏览量:64      

随着城市发展对城市用地量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可供建设的用地供需量之间的矛盾也愈渐突出,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开发资源,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效用越来越高。城市地下工程作为新型国土资源已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

202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安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利用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地下空间的规划。到2020年底,启动600万平方米以上单建式地下空间项目、3000万平方米以上结建式地下空间项目。意见鼓励地下多层开发,优先发展地下交通、综合管廊、公共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三年行动方案的重点项目中,要大力推动公共停车场PPP建设、三年开工建设2万个地下停车位;每年利用市属公园、广场绿地等地下空间,开工建设2个地下停车场;指导全市中小学利用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每年启动3个景区地下停车场项目;建设6个P+R(驻车换乘)地下停车场等项目。

要求建成土门街心花园、曲江城市运动公园等5个地下单建人防项目;在长途客运站、公交停车场、首末站、枢纽站、地铁站点、车辆段等启动地下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启动幸福林带、小寨商圈、徐家湾地区、西咸能源金融贸易区、高新区CBD、丝路国际会展中心、西安奥体中心等一批地上地下统筹开发利用项目。

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存在着规划组织编制主体不明确、规划体系不清晰、缺乏统一规范的规划编制要求等问题,致使地下空间的规划普遍滞后于开发利用实践,并且很多城市尚未进行系统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这导致了地下空间建设管理中缺乏指导性文件,不利于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如何完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法律及规范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发展背景

1.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市政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等。另一方面,在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譬如:地下空间的连通性不强,系统性差;地下空间的空间权属不明确;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地下空间的安全运维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等。

1.2 中国实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中国实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紧张,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满足人们对住房、商业服务、交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缓解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3)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4)增强城市安全性和韧性: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韧性,例如通过建设地下人防工程、地下车库等设施,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的能力。

5)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格局的优化:增强地下空间之间及地下空间与地面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

综上所述,实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安全性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原则与西安市地下空间建造实例

2.1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注重将人的长期活动置于地面、将短期活动置于地下。坚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地面、地下工程同步建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

2)坚持综合开发原则:通过地下空间规划对地下各项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整合、统筹考虑。

3)坚持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原则:使城市的地上、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互为补充。

4)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地下空间规划应该关注于城市核心区的建设和发展,要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结合,注重解决交通、商业等核心问题。

5)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处理好地下人防设施和非人防设施的兼容和转化,既能在平时作为民用设施进行合理利用,又能确保与战争和灾害状况下的特别需要相衔接。

6)坚持集约高效的原则:通过建立有偿使用机制,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合理、有效、节约利用地下空间。

2.2实例

幸福林带是自然景观与社会文明交织在一起的融合空间,在这片旧城区域,规划建设综合管廊、地铁工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和地下空间五大功能,这种组合在旧城改造中史无前例。

设计主要体现西安生态更新和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统筹考虑地下空间、地铁工程、综合管廊、市政道路、景观绿化五大业态,开发面积达80万平方米,推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集约利用的发展典范。

本着大分区,小综合的业态布局策略,地下一层北段规划冰球馆、击剑馆、篮球馆、游泳馆等9大场馆,以及全民健身广场和慢跑道,以一条可通行消防车的下沉广场串联地下运动场馆,结合地上户外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等,为周边居民创造了运动公园;中段以综合商业、餐饮、IMAX的影城及多种功能业态活动为主,一内一外两条商业动线,结合西安文旅特色,形成“一动一静”的特色购物娱乐中心;南段规划图书馆、文化馆、创意市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文化活动为主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

                                                                      △地面运动场                                                                                     △文化段图书馆

地下二层设计为综合性停车场满足商业及地铁P+R停车转换。18条地下人行通道与周边地面形成慢行系统,方便人流出行;7个车行综合口连接地面交通路网联通,充实着城市的交通动脉。地面交通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理念和交叉路口下穿下沉式立体交通的方案,建成“两纵十横”的平面路网体系,4座人行天桥连接幸福路和万寿路,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聚集人气。

3 中国地下空间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

地下空间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质生产力的开拓:地下空间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潜力。其开发利用将成为推动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及新质生产力未来空间的关键领域。

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未来地下空间的发展将强调多学科交叉创新,推动地下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统筹协调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随着国土空间治理的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与地上空间的协调一致,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4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难题与挑战

基于以上我国主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并考虑当前地下工程的施工水平,总结了我国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技术难题和挑战。

1)复杂地质条件的建设难题

考虑地下空间功能和深度的不同,并且埋置于地质体中,使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是复杂地质问题,包括城市深部地下工程勘察精度不足以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地下水的控制与保护问题、软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和长期沉降控制问题、活动断层及地裂缝问题、复杂多元地质结构难题、卵砾石的开挖稳定性问题、上软下硬地层的开挖与扰动控制问题等。

2)复杂环境的保护难题

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地表开发程度也较高,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限制因素也多,如施工空间的限制、施工时间的限制、施工扰动的限制等。另外,我国的大中城市一般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区内分布着文化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物,这进一步加大了地下空间的建设难度。

3)既有地下空间改扩建的难题

我国前期的地下空间缺乏统一规划,缺失与未来城市发展的衔接考虑,致使目前部分已有的城市地下空间已经不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定位,面临着改建扩建的需求,以实现其功能和规模的改变。既有城市地下空间的改扩建工程是一个崭新的行业,其不同于地面空间的改扩建,受周边地质环境、地表环境和周边地下空间的严格约束

4)城市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诱发的城市区域灾害控制难题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城市中的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和地质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地表以上的建构筑物需要依靠地下结构和地质体作为承载体,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地下结构的建设势必干扰周边地上建构筑物的基础承载能力,并改变局部的地质体结构;而地质体作为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的载体,其性质的改变或者相关地质作用下,势必会对地上和地下空间产生干扰。因此,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还应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区域地质的改变和扰动,从城市区域安全的角度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地上建构筑物的建设限制条件等。

反思是为了发现旧的弊端,展望是为了开拓新的方向。当城市从平面向竖向演变时,地下空间的规划不仅连接城市的历史,更通向城市的未来。对于设计公司来说,在规划和设计城市地下空间时,各专业需要紧密配合,在设计阶段从地下室使用功能入手,合理规划设计地下室布局,优化地下室消防、防水设计,保证地下室结构安全、消防安全及使用安全。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的积累经验是一名设计者的必经之路。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扯版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卓创设计 程芳玥 刘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