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新版工程量清单计算标准及消耗量定额已完成修订并即将正式发布。作为指导全省建设工程计价的核心依据,此次修订将是继2004版后的首次重大调整执行,陕西造价历时二十余年,经历多次解释、补充,终于迎来了一次整体的大变革,此次重大变革旨在进一步适应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新趋势。
一、修订背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1.响应国家战略要求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住建部明确要求完善绿色建造计价体系。陕西新版工程量清单计算标准及消耗量定额将强化对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低碳技术的支持。
2.应对建材价格波动
近年来钢材、水泥等价格波动频繁,旧版定额的动态调整机制急需优化。新定额必将引入更灵活的价格指数模型,增强市场适应性。
3.匹配新技术应用
BIM技术、智能建造在陕西重点项目(如西安东站、秦创原园区)中的普及,倒逼定额增加数字化施工措施费标准。
二、主要变化预览
1.人材机机制再升级
人工费推行“工种差异化单价”,区分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费用,更能准确的反映技能人才市场价值。平台大数据联动,实现工资标准动态更新。
明确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内、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内的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施工机械视为工具用具,不列入消耗量标准。
2.绿色低碳专项扩充
新增光伏等专项定额,细化碳排放计算规则。将“建筑垃圾回收率”纳入措施费计价指标,鼓励循环利用。
3.数字化造价全面渗透
要求电子招投标文件与定额数据库自动对接,减少人为干预。增设“BIM建模深化设计”“智慧工地监测”等数字化措施费条目。
4. EPC工程计价规范
针对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明确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费用分摊规则,解决联合体投标争议。
三、行业影响分析
1.造价精细化程度提高
动态价格机制和专项定额的完善,将提升最高投标限价编制的科学性,但对企业历史数据积累和成本预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技术竞争加剧
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相关定额的细化,意味着仅依赖传统工艺的企业可能面临利润压缩,技术领先企业将获得溢价空间。
陕西省新版工程量清单计算标准及消耗量定额的发布,将是行业从“量价分离”走向“技术驱动”的关键一步。企业需以新定额为风向标,将成本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方能在绿色化、数字化的行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工程三部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