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工业污染等现象频发,环境应急指挥与监测中心在预防、应对和缓解环境危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能、服务公众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可持续性对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环境应急指挥和检测中心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建筑形象和功能需求,还应体现可持续性原则,融入环保、节能、低碳等要素,以适应未来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规划日景鸟瞰
项目背景: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自然资源丰富多元。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为切实有效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榆林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中心的规划建设应运而生。项目以构建全市环境应急统一指挥、处置中心和应急监测中心为目标,提升本市生态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水平,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和环境污染监测能力,实现环境风险防控、预测预警、调度指挥、信息化管理、物资保障和环境监测相关要求。推动环境应急体系更加完善,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保障环境安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
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全市环境应急统一指挥、处置中心和应急监测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榆林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中心建筑设计中实现可持续性的策略和方法。
规划日景透视
规划与设计:
榆林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中心,三星级绿色生态建筑,区域城市重要节点建筑。占地5.54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米,建筑功能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环境应急监测中心、会议中心、综合服务中心、设备用房和地下车库等。
项目建筑形体采用规则L形,满足节能的同时,展现出简洁大方、庄严稳重的形象特征。整个建筑形成高低的错落搭配,与城市相融,形成完整连续的城市界面,塑造出标志性的城市空间。
设计遵循生态优先、功能整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高效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如外墙保温、屋顶绿化、太阳能利用等,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建筑内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为工作人员营造舒适健康的办公环境。
生态优先:将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功能整合:合理布局应急指挥、检测实验室、办公区、数据中心等功能区域,实现高效协同运作。
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能源、室内环境质量,绿色空间与景观设计、智能化管理以及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和可循环性。
设计理念:
从积木能量提取灵感,通过的相互组织连接,将复杂的功能空间整合,多角度营造出丰富的建筑空间。将“能量积木”的抽象元素融入建筑形体之中,通过韵致的方块体量错落堆叠和夜景照明的线条勾勒,形成充满现代感、纯粹感、庄重感的建筑形象,将能量汇聚于此,共建美好蓝天。
可持续性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能源效率
建筑朝向与遮阳:根据当地的日照条件,优化建筑朝向,减少夏季太阳直射,降低空调负荷。同时,遮阳穿孔板可进一步阻挡阳光热量进入室内。
光伏组件系统:光伏组件附着在横向(竖向)杆件上,倾斜于屋面(立面)接受更多的阳光,将光伏发电自升温导致的建筑额外热负荷转化为有益动力,所产电能以微电网形式利用。
自然采光与照明控制:采用大面积的窗户和天窗引入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时长。配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实现节能。
高效的暖通空调系统:选用节能型的空调设备,采用分区控制和变风量技术,根据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和人员活动情况,精确调节空调送风量和温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室内环境质量
1.通风与空气质量: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采用新风系统,过滤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为室内人员提供清新的空气。
热舒适与声学环境: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窗户的气密性能,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同时采用声学处理措施,如吸音吊顶、隔音墙等,降低室内噪声,创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
绿色空间与景观设计
1.立体绿化:在建筑屋顶设置绿化区域,种植耐旱、耐寒的植物,降低屋顶温度,减少建筑的热负荷,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2.垂直绿化:在建筑外立面设置垂直绿化,如攀爬植物或绿墙,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能起到遮阳、隔热和降噪的作用。
生态景观:在中心内部和周边规划景观区域,种植本地植物,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吸引鸟类和昆虫等生物,促进生态平衡。
智能化管理系统
1.能源监测与管理:安装能源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找出能源浪费的环节,采取节能措施。
2.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设置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外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节暖通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等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室内环境质量良好。
• 运用信息设施系统 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 ITAS、机房工程 EEEP;公共安全系统 PS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MS。
• 对会议签到、会议表决、多国语言翻译、会议发言、现场摄像视像跟踪、大屏显示、电动窗帘、背景音乐、投影的控制等系统进行控制。
• 达到人性化、高水平管理。
分析总结:
榆林环境应急指挥与监测中心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枢纽,采用灵活性与可适应性的设计思路,为未来可能的功能变更或扩展留下了空间,使得建筑能够持续适应环境与社会的变化。室内空气质量的保证和安全出口的设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重优势。在技术与美学上达到统一,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取得了平衡,为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范例。
三星级绿色生态建筑的身份引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设计通过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包括装配式、屋面太阳能系统、遮阳系统、自然通风与预冷通风、立体绿化、智慧指挥、智慧监测、高效能源利用系统、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建材以及生态景观等,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建筑碳足迹,提升运营效率,保障应急响应的迅速与准确。结构的耐久性设计考虑到抗震与抗风需求,确保了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
规划夜景透视图
规划日景透视图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是要求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榆林环境应急指挥与监测中心采用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和方法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环境问题,也为未来的挑战做好了准备。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绿色设计策略被创新地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展现了建筑在可持续方面的潜力。在建筑设计与可持续的建筑技术的结合之下,我们得以展望到可持续未来的美好前景。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扯版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卓创设计 李娇